【导语】: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一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著作,是人类思想库中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经典著作从问世至今,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在当代发展的基本遵循。同时,《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运用的唯物辩证法,同样适用于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这是《资本论》留给当代的最大的价值。
深刻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阶段。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产生、如何运行、如何发展,对于科学判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出发,从分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性入手,进而指出商品及其商品生产和交换对资本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并由此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了攫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找到了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包括创造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构成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指出,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尽管离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已有大约一个半世纪之久,但《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过时。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由此可见,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征
强调,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资本论》给予我们的,就是获得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和方法论,掌握合理的批判精神,掌握科学的见解和方法。用《资本论》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能够得出科学的、有时代价值的成果,增强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资本主义在经过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了其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垄断,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尤其是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20xx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将全世界比19世纪和20世纪更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伴随着生产全球化的是资本的进一步集中,是大垄断集团对全球生产和经营的更严格的控制。而且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兼并,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集团手中。它们借助庞大的资本力量,控制技术、控制生产、控制流通、控制原料等。
其次,金融的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断促进着金融资本在全球发展中的控制力。金融组织借助其强大的金融资本和现代信息技术进步所获得的便捷控制力,疯狂掠夺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利润,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基础,全球虚拟经济的膨胀带来一系列恶果。
第三,贸易的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等价交换背后的不平等状况更加严重。生产和金融的全球化必然导致贸易的全球化。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享受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却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通过商品交换契约“等价交换”表面上的平等,输出热钱和通货膨胀缓解和转嫁其国内危机,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价值链中始终处于低端、底端。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危机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愈发频繁。自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没有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机制而消除,而是更加频繁地发生,并且更多地是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这也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判断。事实不断地证明,不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的危机就不会消除。
第五,全球分配的不平等加剧。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分配的不平等就会不断加大。新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收入不平等在发达国家显著增加。
第六,技术的进步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困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资本推动的科技发展并不以技术替代劳动为目的,而是以技术的发展加强对劳动的雇佣强度为目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极大地拓展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和商业化,使得全球被信息网紧密联结在一起。随着围绕信息技术而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的普遍应用,导致了生产的技术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资本积累的能力提高了,也导致了劳动人口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仍在发挥作用。
第七,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资本虚拟化,出现了虚拟经济,各国经济的金融化日益严重,实体经济的削弱导致了两个极端的结果: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和虚拟资本的过度扩张,世界金融体系愈发脆弱,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对内通过福利制度缓解社会矛盾,对外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等交换,将自身矛盾和环境污染输出到其他国家,出现了众多的全球性问题。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并没有消除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资本论》科学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前途和远景,给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当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因此还不能跨越商品经济阶段,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夯实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也细致地考察了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排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特殊性的分析,则是既有商品经济的微观运行,又有商品经济的宏观条件,还有对商品经济运行的风险控制,这些都可以提供有益借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所形成的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给我们深入认识现代货币经济等提供了科学工具。马克思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动及其内部关系,也都能够提供很好的借鉴。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们关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本论》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揭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生产组织形式。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成为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科学的理论需要有科学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应该也必须成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当前,经济理论界加快构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我们应该继续以科学的方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概括和研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也要在这一方法指导下,根据中国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积极进行理论创新,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二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日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轴与中枢,引领着国家前行,主导着社会变革。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党只有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革命性锻造中,才能变得更加坚强有力,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换言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带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然选择和历史经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是对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定性和定位,意蕴深远。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和战略考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xx大结束后,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划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六个时间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相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xx大以来,党引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社会革命,旨在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伟大成果,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继续。
推动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保持革命精神和斗志
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之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必须保持革命的精神和斗志,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愿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表现出坚强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1920xx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即,《〈共产党〉短言:共产党在中国的使命》一文写道:“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免了鼠窃狗偷,哪一派有改造中国的诚意及能力?全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使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呢?这就是我们党在中国政治的使命。”
这段话振聋发聩,改造中国、改造社会、改造政党,充分体现了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与使命担当。
新时代社会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政治学者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视为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革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政治革命不易,社会革命更难;政治革命的完成,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革命的成功,法国巴黎公社、中国辛亥革命均是如此。弘扬建党之初这种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一以贯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
从成立之初仅几十人的党发展到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革命的历史,是一部革命精神和斗志不断彰显的历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敢于直面问题,努力实现自我修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革命的不竭动力。
执政党同样需要保持革命精神。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绝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绝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绝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以强烈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不惧任何风浪,在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让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取得成功和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内涵丰富,涉及党与非党、党的中央和地方以及党内不同部门的关系。党的全面领导如同“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确保了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将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社会革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就为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最坚强的政治保障。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三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论断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在对国情的深刻洞察、对时代的深度思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指向未来的战略决策。这为我们深刻认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强起来的主题主线。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精心谋划的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他特别指出:“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篇大文章,绝不是矫情的摆设和空洞的幻象,必须切实反映和遵循到改革发展的所有工作当中去,成为引领目标任务的主题主线。有了这个主题主线,实现强起来就有了明确的大方向,我们也才能始终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轨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实现强起来的动力源泉。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从总体来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需接力奋斗。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超越,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面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期盼,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且把这个梦想具体化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他同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显然,在实现强起来的奋进过程中,中国梦反映的是一种振臂一呼的伟大宣示,是一种振奋人心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强起来的理念先导。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在发展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包括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生态失衡问题、收入差距较大问题,还有就是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对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把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驱动力;注重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倡导绿色,“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共享,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强起来的价值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次: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三是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并将青少年群体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对象。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强起来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面对的问题更复杂,遇到的矛盾更尖锐,改革的结构性、系统性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新变化新特点新挑战,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着眼于发展全局,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强起来找到了重要抓手。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实现强起来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国防建设涉及陆、海、空、天、网的五维世界,涵盖内防、外护、空天和网络安全、反恐等主要内容。这就要求中国的国防战略体系有更全面、更完整、更先进的构想、规划和部署。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调要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支撑。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保障。打铁必须自身硬。实现强起来,党必须先要强起来。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四
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思想如同流星般一闪即逝,而有的思想却像恒星一样熠熠生辉。发表于1848年年初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仅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失色,反而随着实践发展越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并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刻影响。170年来,历史见证了伴随《宣言》而来的思想变革和实践飞跃,见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见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见证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言》的科学力量和价值魅力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和现实道路,预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昭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崇高理想。《宣言》不仅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行动纲领,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南;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宣言》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宣言》以其科学的洞见、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气势,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宣言》透彻地阐述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宣示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至1847年间,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重要著作,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批判地超越旧思想的过程中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形成了唯物史观。《宣言》对新的世界观作了第一次集中而简明的阐释,这体现在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中: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史观关于从生产方式特别是经济关系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基础进而理解整个社会的思想,颠覆了以往从神、思想观念或政治制度等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及其基础的唯心史观。它构成了《宣言》的主线,成为马克思主义大厦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宣言》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运动520xx年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二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宣言》的发表,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又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发展。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毫无疑问是建立在这两大发现基础上的。《宣言》第一次系统完整、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仅仅诉诸道德情感的空洞说教,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和依靠力量。《宣言》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比如: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工人阶级是历史上的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工人阶级政党即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由解放、实现美好生活、建立美好社会的道路。
《宣言》吹响了工人阶级革命的号角,成为革命运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宣言》的科学理论指导,就没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宣言》是极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熔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于一炉,一经发表便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共产党宣言》是真正的海燕”,它预示了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的到来和发展的趋势,预示并指导了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从1850年起,《宣言》的德文版先后在瑞士、英国和美国重版过数次。1869年以后,又先后被译成俄文、英文、法文、丹麦文、波兰文、西班牙文、亚美尼亚文等。“《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恩格斯逝世后,《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宣言》的中译本于1920xx年问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一大批革命者,成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读物或入门老师。正是在《宣言》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时至今日,《宣言》在170年间被译为200多种文字,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宣言》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南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思想遗产。从社会历史的大跨度来看,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阐述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观察和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对我们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宣言》亦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于这部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运用,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我们应该全面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宣言》所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并把它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逻辑结合起来。在当代,《宣言》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宣言》深刻揭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真谛和共产党人的初心,有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宣言》揭示了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壮丽和崇高的事业,因为共产主义作为理想追求,和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伟大实践,超越了狭隘的剥削阶级偏见,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幸福为最高目标。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段话脍炙人口:“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人肩负着创造条件,逐步消灭阶级对立、建立能够使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就是:它从一开始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党,而且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宣言》无疑是培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经典教材。
《宣言》是观察和剖析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有助于认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命运。恩格斯在晚年指出:“《宣言》十分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过的革命作用。”在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发展,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很有必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出发,认为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会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阻碍,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并会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些分析,仍然可以用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危机,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宣言》深刻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为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世界的文学”来指代世界历史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这里的“文学”不单单指文学本身,而是“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世界历史”的延续和扩展,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其中仍然起主导作用,资本和市场的逻辑依然是主导的力量。当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仍然不难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
《宣言》精辟论述了共产党人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有助于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当下的目标和手段与未来的长远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矛盾。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都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问题。《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人“最近的”目标和“未来的”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宣言》提出的共产党人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消灭私有制”等目标,都体现了当前的现实目标和未来的远大目标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最终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来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而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在为“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换句话说,我们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又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总之,《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在长期的实践检验中显示了真理的光芒,并将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宣言》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必将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而发展,始终成为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旗帜和精神动力。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五
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1.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作为党和人民97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必须对其巨大的优越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优势保持足够的自信。
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有丝毫的僵化保守和故步自封,要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制度建设,以更好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彰显其巨大的优越性。正如深刻指出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完善,它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符合我国实际,更在于它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在于它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地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正是基于此,邓小平同志坚信:“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可见,坚持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内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基本确立起,经过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长期探索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和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角度考虑,坚持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必然要求深入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事实上,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要切实遵循xx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牢牢把握六个“紧紧围绕”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2.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指向全面深化改革
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作为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必须始终牢记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不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目标指向,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搞那种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的所谓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一目标指向,也就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立场。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应该改而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改,该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则循序渐进,不应该改的则坚决守住。坚持这一立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扩大我们制度的优势,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改革、清理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决反对一切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的主张和图谋,绝不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
最后,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要以问题为导向,多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稳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积小胜为大胜。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要坚持制度设计务实管用,着力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着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着力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一个正确确立改革的重点并发挥其重大牵引作用问题,以便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取得进展,优越性更加得到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任务出发,把改革的重点确定为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重要经验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举世瞩目的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总量实现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7亿人民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不断增强,这些无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巨大优越性的明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珍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而且,现在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如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还存在等,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深刻论断,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事实上,也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或者说,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会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不坚实,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其改革发展就难以顺利推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就是要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而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