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壮劳力离开农村进入繁华的大城市打拼,在他们身后,是一个个留守女子,长年累月独自为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支撑起一片天。她们的身上承担着多重角色的责任,婚姻、工作、教子压力令她们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金坛市基层妇联的调查研究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一人“扮演”多重角色压力大
越来越多男人外出打工,女人们成了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她们独自撑起一片天的同时,也独自咽下很多的无奈与苦涩。农村留守妇女往往是留守在家里的唯一“壮劳力”,需要扮演“农妇”、 “妈妈”、“爸爸”、 “儿媳”等多重角色。日常劳作繁重,又缺乏可交流的对象,特别容易感觉无助乃至抑郁。没有处理过的情绪是不会自行消失的,而是会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在重压之下很容易形成许多负面的自动化思维,比如“我就是天生的苦命、劳碌命”;“嫁了人就是要服侍家里的老的和小的”。正因如此,留守妇女们面对客观的种种困难时,看不到希望、感觉不到信心和力量,会陷入抑郁状态。丈夫长期不在家,留守妇女们与公公婆婆的关系处理少了一份润滑剂。 “这种缺少了天然血缘关系的调和,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人在压力之下,如果不注意自我调适与疏导的话,累积的情绪总有一天会爆发,本来可以轻易化解的小摩擦都有可能放大成不可调和的危机。”
二、与丈夫两地分居给婚姻带来隐患
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长期分居的生活,也会给她们的婚姻带来诸多隐患。夫妻不在一起,容易加重原先就已经积累的抑郁、焦虑等情绪。许多女性不了解其中的关系,只是一味暗暗责怪自己的脾气变差了,而一次次这样的自责必将情绪引入新一轮恶性循环之中。同时,由于外出务工的丈夫和留守农村的妻子所面对的环境以及他们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识、信息、理念、价值观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会渐渐地觉得和农村的妻子说不到一块去,一句“你懂什么啊?”或者“这种东西你哪懂……”都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这很容易会让妻子感觉到自己被丈夫看不起,产生婚姻的危机感。随着隔阂越来越深、沟通越来越难,家庭矛盾也会随之加剧。近几年来,情感类节目大行其道。这些节目也可能带给农村留守妇女一些困扰,担心丈夫也像那些节目中的主人公,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可是如果不让丈夫外出打工,又担心家庭开支无法维持。陷于这些假设的留守妇女会处于纠结矛盾中。这种心理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使得当事人想要离开家庭、逃避婚姻。
针对当前情况,决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组织妇女活动,让她们多结交同龄、同状况的女伴,一起劳作、一起聊天,增加一份友情的温暖、减少一份孤独。二是鼓励妇女多利用现代工具,和老公多沟通。比如通电话、手机短信、网聊等。传递关爱的信息,让丈夫感觉到妻子始终都在家里守候着自己。联系时,可以多让孩子参与进来,把家的味道传递给在外奋斗的老公。通过宣传教育,让在外打工的丈夫也应主动与家中的妻子联系,多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彼此了解自己的近况,可以减少无谓的猜忌和误会。三是倡导妇女群众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阅读图书,看电视,也可以写日记,“写出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疏导情绪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寒暑假带孩子去看老公,在城市里享受天伦之乐。四是宣传“好儿媳”典型。在与公婆相处时,以诚相待,以心换心。遇到小摩擦,可以通过和姐妹们、老公聊天等不同方式及时疏导情绪,避免委屈、难过、不满情绪的累积,以积极、正面的心态解读公婆,自然会体会到更多的温情与理解。五是建立“帮扶示范基地”,提供妇女就业平台。在朱林“水芹合作社”、黄金“巾帼服装”、红旗“大棚种植”、长兴“葡萄园”、李巷“服装加工”、五联“食用菌”、三星“家禽养殖”等建立基地,吸纳当地妇女就业。六是联系各村“阳光服务站”,通过志愿者帮助辅导孩子们的学习,使妇女群众减少一点压力,留多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