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4篇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也会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当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对自己征服世界进行反思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我们理想的社会描绘了轮廓,如“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不可以为天下王。”;《秦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远流长.是啊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又提高了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并不是我们一代人的成果,而是凝聚了许多从事社会科学的人的智慧和力量,吸取了许多优秀文明成果而形成的硕果,它具有继承性,同时又把前人的理论不断的推向前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不断丰富的。生产力狂飙式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等等。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造成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极为不协调;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领土问题、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存在;人们由于不科学的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的两位学者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后,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后人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种观点,如九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为科学发展观。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它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孟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唐太宗在位期间,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认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毛泽东说过:“中国革命之真正胜利,中国革命的伟大力量,在于广大的民众之中。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谋利益;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的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人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表明中国共产党抓住了主要矛盾,十分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重视保障人权,是非常正确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始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处理好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要有节约意识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资源等;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环境,我们也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我们要克服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工作的错误观点。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交通、通讯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等,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持续发展观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观,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保护环境,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的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时,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立足于当地实际,利用当地的优势,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司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归宿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同时又要勇于创新努力打造名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努力做大做强。无论什么行业,都需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经济、社会等各方的工作,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作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它是非常正确的,它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必须贯彻执行的科学理论。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认识,它一定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都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也会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当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对自己征服世界进行反思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我们理想的社会描绘了轮廓,如“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不可以为天下王。”;《秦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远流长.是啊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又提高了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并不是我们一代人的成果,而是凝聚了许多从事社会科学的人的智慧和力量,吸取了许多优秀文明成果而形成的硕果,

  具有寄承性,同时又把前人的理论不断的推向前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不断丰富的。生产力狂飙式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等等。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造成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极为不协调;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领土问题、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存在;人们由于不科学的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的两位学者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后,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后人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种观点,如九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为科学发展观。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它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孟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唐太宗在位期间,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认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毛泽东说过:“中国革命之真正胜利,中国革命的伟大力量,在于广大的民众之中。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谋利益;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的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人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表明中国共产党抓住了主要矛盾,十分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重视保障人权,是非常正确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始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处理好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要有节约意识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资源等;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环境,我们也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我们要克服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工作的错误观点。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交通、通讯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等,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持续发展观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观,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保护环境,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的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时,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立足于当地实际,利用当地的优势,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司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归宿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同时又要勇于创新努力打造名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努力做大做强。无论什么行业,都需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经济、社会等各方的工作,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作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它是非常正确的,它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必须贯彻执行的科学理论。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认识,它一定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都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

  怎样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我认为,需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并与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进行探讨,从而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经济发展观的历史改革: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怎样发展,成了这些国家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抉择。于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悄然兴起。当时,发展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走欧美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唯资本积累、政府计划分配资源和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更多地强调进口替代式的封闭性发展,更多地强调不平衡方式对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得到了发展,城镇失业率却上升了;人均gdp虽然增加了,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却拉大了;由于依靠牺牲农业来推进工业化,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人本身发展的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被长期忽视,知识和技术的进展缓慢;重发展,轻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计划主导和集中发展经济,带来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滋生腐败,资源分配低效率、国有经济严重亏损,金融体系坏账趋增等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学家们就此对经济发展是什么进行了两次深刻反思,得出的结论综合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认识到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的过程,它包括人的身体、技能和智能等素质的提高,适度的失业率,收入和发展差距的控制,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2、重新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损害和忽视农业的发展,会导致工业化进程条件恶化;3、提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推动理论,认为经济持久和节约资源地发展,决定于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进而关键的是要加大教育等人力投资的比例;4、生态环境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总结二战后发展在损害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和安全的发展理论;5、认识到改革和开放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后期的发展经济学将经济发展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其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城乡、就业、产业等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质量得到改善,比如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人均gdp持续增长。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落实。只有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知识和执政水平、改革有关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执政为民,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政绩体现于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得了多少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上,而不在表面的形象和数字上。要以人为本,转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将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向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来。

  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政府,使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有政府体制和政策的保证。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和减少各类行政审批和收费及罚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压缩财政支出中行政公务开支的比例,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项目规定硬性的预算支出比例;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使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按程序办事,以法行政,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在行政和执法中尊重公民的各项权益;重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城乡社区自治组织、慈善机构、各种文化组织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这样的社会治理结构。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搞绝对化,不能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处理好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不能以gdp的增长来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也不能因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忽视gdp的增长。gdp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的基础,也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财力基础。我们要纠正的是只顾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其他方面进步的发展模式。

  二是处理好城市化、工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是中国经济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特别是耕地需要严格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未来十几年,将近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其交通、居住、就业、受教育、购物等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规模的土地,包括耕地。我们反对的是乱占耕地、占而不用、宽打窄用,提倡的是以最节约土地的方式实现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三是处理好禁止乱占耕地与工业要集中发展和人口要集中城市化的关系。需要清理的是乱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但不能简单否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一定要进园区集中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一定要集中进入城市和城镇。这样才能形成聚集效应、节约使用土地、专业分工深化、协作便利、产业集群发展、获得外部效应。而要避免过去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处有的乡村工业化,以及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的弥漫式和马路式城市化现象再度出现。

  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结合起来。宏观调控在控制经济过热时,首先要治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超能力举债、低价甚至负地价搞开发和招商、欠农民工资上工程、农民工未上社会保障、产权不清的国企投资等导致的经济过热;而对非国有企业投资、外资投资等,应当放宽审批,鼓励社会投资。对乱占耕地、占而不用、炒买炒卖土地等,也要从强化农民土地权益、改革征地制度、合理补偿农民、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功能、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监督作用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投资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向着形成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模式迈进。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的真谛在于“科学”,抓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科学”二字。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曾经形象地把任务和方法比喻为过河和桥、船的关系。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实现崛起,也有一个任务与方法的问题,既要提出科学的目标,又要确立科学的思路、掌握科学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抓发展得讲科学。

  科学抓发展必须强化能力素质。立足省情,走具有自身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崛起之路,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复杂,任务繁重而艰巨。科学发展是一种能力要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他们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现崛起的进程。科学发展能不能上水平、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实惠,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真本领的试金石。作为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为的示范者,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就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提出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开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社会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坚定不移地把抓好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来袭,胡锦涛总书记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讲话时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我们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很显然,总书记的意思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经济唯有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才有能力抵御金融危机。目前,我国一些对外出口企业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有的甚至濒临破产,对此本着抓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应帮助企业迅速走转产的路子,及时摆脱对外出口的依赖性。就全国而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中国有13亿人口,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依然存在,民生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时刻不能忘怀的大事,面对金融危机的来袭,这个问题尤需引起高度重视。针对目前的救楼市,到底是救高房价还是救市场,到底是救开发商还是救无房住的老百姓,就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直接用纳税人的钱购买空置房的办法,就很受公众质疑。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逐渐侵袭,眼下又时值寒冬季节,元旦、春节也很快来到,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确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受太大影响,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灾区群众,都能过上一个温饱无忧的冬天、度过喜庆祥和的年关,应是各级地方政府须臾不可懈怠的大事。

  更有那些黑心小煤窑的黑心老板们,他们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工人死活和安全。今天这里发生安全事故,一些矿工兄弟撒手人寰,明天那里又发生小媒窑安全事故,不知又有多少矿工兄弟命丧黄泉,中央和地方的安全监管部门就像消防队一样顾了这里顾不了那里……我们时常在报刊电视中看到这些新闻报道也不禁感到有点心惊肉跳。

  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基层监管部门的失职。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却不为国家办事,有个别的甚至还有可能与那些黑心老板们勾结起来,使我们的制度和措施流于形式。这些人,特别是其中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因利欲熏心而忘掉了党和国家的重托,忘掉了人民的期盼,他们这是在给党和国家抹黑。因此,最近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就是要严厉打击这些个别不法分子,要把他们当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让他们有一丁点市场,不允许那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允许这些个别人的个别行为损坏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不严厉打击这类人,我们就谈不上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所以,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我们还要从完善制度和相关法律规范入手,不仅要对一些监管的具体措施和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还要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地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人施以重典。另一方面,特别是对一些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要有制约,凡是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和人生安全事故时,也绝不能让这类人当旁观者,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让这类人成为我们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不能让他们拖发展的后腿,不能让他们开历史的倒车!

  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坚决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民的共同努力,注重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开创出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原创文章,作者:fanw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nwen.hongwu.com/6931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1日 上午11:45
下一篇 2022年11月11日 上午11: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